当前位置

青年科技人才如何挑大梁

发布日期:2024-06-04   来源:大国人才    字体:[大] [中] [小]   保护视力色:       


青年人才具有好奇心强、创新思维活跃、精力旺盛等突出特点,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长远发展的生力军,在部分领域已经成为挑大梁、担重任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从国家和地方的工作实践来看,主要是让青年科技人才挑科技项目的大梁,扩大各类科技项目中青年人才牵头承担的比例,为青年人才加快成长、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通道与平台。

当代青年科技人才的职业成长黄金期与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建设科技强国的时间阶段高度契合,他们也是未来面向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因此要让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中挑更多的大梁。一方面,从支持科学家挑大梁,扩大到支持工程师、教师、医师、高技能人才等各类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另一方面,从依托科技项目挑大梁,扩大到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支持青年科技人才面向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鼓励青年科技人才跳出科研舒适圈,面向未来产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沿技术创新,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面向生命健康、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社会民生保障的基础理论突破挑大梁、当主角。

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暨百场宣讲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挑什么大梁?



2022年,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联合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2023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等科技项目中青年人才担任负责人和骨干的最低比例,并要求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指南编制和各类评审专家组中青年人才占比不低于三分之一。这些实实在在的政策举措已经得到很好的推进和落实,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给出具体数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0%的项目由45岁以下青年人员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已有1100多项由40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牵头负责,占比达到20%以上。很多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科技项目中获得了独立挑大梁的机会,有效地促进了其充分发挥创新创造能力,助力其加快成长。

在国家科技项目面向青年科技人才释放挑大梁的政策红利后,申报各级国家科技项目成为青年科技人才热逐的目标。部分青年人才过于关注于拿项目的数量、级别和经费额度,陷入“报项目—发论文—结项”的内循环,顾不上将科研成果从“书架”转移到“货架”。

科技创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要引导青年科技人才树立科技报国、科技为民的远大抱负,在更为广阔的“祖国大地上”挑起更多的大梁。

在新兴技术和未来产业的应用场景中勇挑大梁。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显现出技术迭代更新速度快、需求和应用驱动、企业引领等突出特点。未来人工智能大模型、6G、类脑智能等新兴技术发展的重点是要推动其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占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因此要引导青年科技人才走出学校、走出实验室,以其活跃的创新思维、对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以及较强的新知识学习能力,积极参与产业创新活动,在新兴技术与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开辟中发挥更加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安徽省先进功能高分子薄膜工程实验室团队成员朱健和(左)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实验线站向团队成员讲解实验设备运行情况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在事关国家安全与产业发展命脉的“卡脖子”技术攻关中勇挑大梁。我国长期在基础元器件、基础算法和软件、关键材料等方面受制于他人,这些关键核心技术需要“顶天立地”的各类人才进行集体攻关,不仅需要大量深谙基础科学规律的科学家潜心钻研,也需要大量懂技术、懂制造、懂工程的能工巧匠。因此要支持各类青年科技人才瞄着“卡脖子”的根本问题与瓶颈问题,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细分方向上持续进行深耕细作。

在事关社会民生的基层一线中勇挑大梁。越来越多的科学理论突破和重大技术创新给人民生活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农业、能源等领域科技发展不仅是民生的基本保障,更是关系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命脉。要鼓励青年科技人才“俯下身、弯下腰”,走进社会基层,走进生产一线,走进田间地头,凝练真正的科学问题,开展有用的科技创新活动,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谁来挑大梁?



从挑大梁的人才层次来看,大梁能挑起来,需要青年人才在科研方面有一定基础、有一定潜力和能力,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政策本质上不是普惠性质。但是面对各类国家级科技项目对青年人才的政策红利,大多数青年科技人才不管自身科研基础、科研条件和科研水平怎样,只要在年龄限制门槛内,人人都去申报,往往会造成“过度内卷”的困境。且频繁地申报各类科技项目,不仅耗费了青年科技人才大量科研时间和精力,也不利于其基于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科研保障等现实情况稳步、潜心、十年磨一剑地开展科研工作。

从挑大梁的人才类别来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各类科技人才在各行各业发挥基础性、战略性的挑大梁支撑作用。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学家比较容易获得国家科技项目的支持,实验室里的科研较多。面向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部署以及重大工程领域的科技企业家、技术研发人员、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实验技术人才等其他类别的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支持政策和举措还不够丰富。

从挑大梁的人才识别评价机制来看,要遴选出真正有意愿、有潜力、有能力的各类青年科技人才在不同的科技方向、不同的行业领域、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挑得起大梁、当得好主角。一是依托专业智库机构或社会组织,建立人才主动监测跟踪评价和为重大科技任务匹配推送人才机制,让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在干事创业和价值创造中“冒出来”、自由涌现。二是根据科研实战经验和科研实际表现,建立一线专家和团队带头人举荐、用人单位推荐等基础性制度,在重要岗位任命、高级职称认定、重大任务承担等方面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开辟特殊成长通道。




怎么挑大梁?



面向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青年人才挑大梁方式。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未来产业迅速崛起,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和掌握全球话语权的重要途径。要转变高校和院所科研人员面向企业的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委托开发等单向服务支撑模式,在产学研双向深度融合中创造更多青年人才挑大梁的机会。一是支持头部科技企业走进高校和院所建立产教融合平台,以企业科技研发实际需求为选题,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揭榜挂帅”开展需求和目标导向的科研。二是支持青年科技人才面向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新形势对科技人才知识结构、知识应用和能力素质的紧迫需求,开发新课程、新教材,创新教育培养和新兴职业培训的理念与方式。三是打通人才流动“旋转门”,一方面取消企业青年科技导师进高校、院所的职称、学历等限制,另一方面通过保留工作岗位、完善评价机制和薪酬制度等切实举措,鼓励教学和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或定期深入企业一线开展研发合作和实践应用。四是借鉴腾讯基金会的“科学探索奖”“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等运作模式与经验,引导社会力量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面向基础研究和技术前沿进行持续、稳定的探索钻研和开拓创新。

引导青年科技人才聚焦主责主业挑大梁作贡献。单位使命和岗位职责是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根基与方向,挑起本岗本职的大梁是青年科技人才应有的使命与责任。比如,自然资源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使用的具体举措》中,明确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服务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实践中挑大梁,围绕地质调查、国土调查等重大工程以及驻岛、登峰、潜海等艰苦岗位,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给予项目优先支持和高级职称优先推荐等具体政策支持。

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树立“小切口大作为”的挑大梁认知。一些体量较大的科技项目,涉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成果转化和产品应用等全链条,有着严格的项目管理流程和经费使用要求。青年人才作为独立负责人,除了要把握研究方向和技术路线外,还要统筹项目的整体管理,包括立项、中期、结项各个流程的大量材料准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调整、仪器设备采购等财务管理,团队组建、人员聘用等人员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占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本该潜心做科研搞创新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不能一味地追求大项目、大工程、大平台,而是要沉下心,聚焦自己的领域专长,在某一细分方向或关键环节上向深向远,以十年磨一剑的积淀和精益求精的成果为推动学科、领域和行业科技创新发展以及服务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利用“小切口”实现“大作为”。


豫ICP备13017540号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的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